「潛能表現主義」為集美學、設計及歷史文化於一身的系統訓練,旨在發掘個人獨有的潛在創意,鼓勵學員循「先破後立」的方向,隨偶建圖案的痕跡,依形導勢、依勢造境,貫通個人信念意象、歷史回憶、美學情懷,再經仔細斟酌,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。
潛能探創「木雕藝術」文化之旅,探索極具內涵的歷史文化藝術精髓。
人類在遠古的蠻方時期已懂得鑽木取火,在中國古神話中燧人氏更是其發現者,在先秦據古籍中《韓非子五蠹》、《屍子》、《拾遺記》等已有記戴。人類發現以木生火,便不用再過着茹毛飲血、過着晚色漆黑,單靠繁星導明的黑暗生活,更可取火取暖、建巢避獸。
明清建築家居木雕藝術館
探索極具內涵的歷史文化藝術精髓,人類生活歷史與樹木的緊扣• 木材與人類生活藝術的關係。
居所,是人類生存基本重要需求之一,在經典著作《閒情偶寄》中提到”人之不能無屋,獨體之不能無衣”。在新石器時代,黃河中游的氏族部落,已出現以木架和草泥支撐建造而成的穴居和簡單的淺穴居,逐漸發展在地面建造的房屋。在西方,從古希腊及羅馬等地,亦以木支承托結構建居,後發展為桁架式木屋等。
房屋在中國的傳統建築分為兩大類,形色有官式建築、民間建築之分,大部份均以木材所建造,結構緊密荷重,更用不上一釘一鐵打造而成,而民間亦有句俗語”墻倒屋不塌”由此而生。官式建築根據中國朝代順例,華夏族(皇帝)始於4000多年前了。而民間建築亦集結了多元豐富的建築群,是有機物聯系的整體,蘊藏不同藝術文化的內涵,極具藝術性,更是反影當下民族歷史歷程的見証物。
藝術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關密連年,尤其在木雕藝術上。中國的木雕,在史前6000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六址中已經出現,曾出土諸多木雕器物。而房屋是人類居住的生活場所及聯宜的地方,生活上的重要空間。傳統建築屋所的屋主,建屋概念往往建基於傳統思維,以福澤後人、光宗耀祖為目標,便會不惜工本地花上10-20年時間,聘請工匠在木構件上雕刻圖案美化視覺空間;更甚者,早早已為愛女找工匠打造一張小姐床,把寓意及吉祥物雕刻上,給與無形的祝福。木構件雕刻一般以個人的喜好、色彩、審美、願望、宗教信仰等潛意識的隱性修飾,顯露居所的特殊風格,工匠亦會按着框架下的目標進行藝術性創作。因此,傳統建築的木構件,大部份都刻上圖案,構成了多元文化精髓的視覺藝術構件,包含中國繪畫、戲劇、民閱風俗、吉祥物、節法、宗教信仰、教育性、民族性等元素,以大氣透視法的縮短、俯視圖的縮刻而成的藝術構件,件件皆精,生動有趣。
木雕藝術除了是文化及歷史的精髓外,木雕刻的技法也繁多,有線雕、淺浮雕、高浮雕、透雕、鏤雕、鏤空雕等,很有學習價值。與此同時,亦可學習工匠在框架下的藝術創作思維方式,實踐於新世代不同媒體上,承傳於以自然本能轉變,啓動個人內在潛能,創造出新世代獨特藝術品,成為反影歷史歷程的見証物。
曾斯琪 2018年6月